《英雄的英雄》改編《諸葛四郎》 動態捕捉技術推動台灣3D動畫

為求表演元素自然,《英雄的英雄》動畫製作前先由演員排練,經動態捕捉後再修改分鏡。(春二蟲創作工作室提供)

圖、文/鏡週刊

《諸葛四郎》舞台劇既獲票房驗證,改編成3D動畫《英雄的英雄》時,製片葉佳龍為讓電影的表演元素更自然,決定採用台灣動畫界罕見的動態捕捉技術。

擔任《英雄的英雄》動畫導演的劉育樹指出,不同過去動畫製作畫好分鏡,便直接進入製作過程,《英雄的英雄》先由演員排戲後畫分鏡,經過動態捕捉後再修改分鏡,最後才進入動畫製作。這種工作模式也讓他面臨不同的挑戰,包括比例、人物與人物間的距離、動捕動作的連接,皆需不斷測試。「譬如擺好鏡頭匯入動作資料後,就不能再改變想法,但動作資料進來後,感受可能會不一樣,有時要看到最後一刻,才能決定鏡頭要多快、多遠?所以我們現在也在訓練自己,在前置就預先想像最後一秒的畫面。」

除動態捕捉技術,《英雄的英雄》亦運用數位特效虛擬場景技術(Matte Painting),讓場景更逼真,同時動畫團隊大量萃取原作漫畫《諸葛四郎》的人物表情建立表情庫,平均每個角色多達50種表情。

《英雄的英雄》採雙導演分工模式,林于竣掌控故事情節、戲劇節奏(右),劉育樹主導動畫製作(左)。

劉育樹認為,電影製作前期,最費力的是如何將漫畫轉換為現代人喜歡的造型,片中出現的樓房、道具、布料紋理,設計皆需精準到位。

林于竣掌控故事情節、戲劇節奏,劉育樹主導動畫製作,兩人摒棄本位主義的思考,是合作至今的關鍵。劉育樹強調:「雖然我們有時看到的東西不一樣,比如我在意的是鏡頭張力或連景邏輯性;他在意的是情緒和節奏。但更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樣的,只是著力點不同。」林于竣則認為,動畫與舞台劇雖各有一套SOP,但共同合作再創一套新的SOP,是這次雙導演模式的另一種成果。


更多鏡週刊報導
諸葛四郎躍上大銀幕! 《英雄的英雄》年中發起第2波集資
62歲老漫畫因舞台劇新生 葉宏甲兒子組3D團隊重現父經典作
《諸葛四郎》改編舞台劇 授權費只收1元內情有洋蔥

關鍵字:鏡週刊英雄的英雄 動態捕捉技術劉育樹林于竣諸葛四郎

分享給朋友:

※本文版權所有,非經授權,不得轉載。[ETtoday著作權聲明]

讀者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