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來邪教還沒死!《極地戰嚎:破曉》故事總監來台解析遊戲

記者周之鼎/台北報導

以災後世界為舞台的《極地戰嚎 5》的獨立續作《極地戰嚎:破曉》即將於2月22日推出,本次台北電玩展也針對媒體釋出閉門展示,劇情總監James Nadiger 來到台灣並接受《ETtoday 遊戲雲》的單獨訪問,談及本次遊戲的種種以及內容設計。

《極地戰嚎:破曉》,時空背景設定在《極地戰嚎 5》核戰爆發 17 年後的災後美國。核戰爆發 17 年後,萬物終於開始復甦。在蒙大拿希望郡,倖存者受到雙胞胎姊妹領導的殘酷「攔路強盜」的威脅。「攔路強盜」這群拾荒者想把所有資源據為己有。作為玩家的你,將前去幫助倖存者對抗惡毒的新威脅 - 「攔路強盜」及其無法無天的領袖:米齊和盧這對雙胞胎姊妹。

製作人表示,核戰爆發時,這對雙胞胎姊妹還是小孩子,她們自幼就從父親那裡學到,任何有助於多活一天的事情都是合理的。和倖存者不同,她們的人生哲學是活在當下,並在這世界上奪取謀生所需的一切。她們把世界視為一種資源,並四處遷徙,將各地資源榨乾到一點不剩。James說:「我們確定五代結局的時候,我們也知道要做一個末日設定的《極地戰嚎》,對於團隊很興奮的是終於可以做末日設定的遊戲,我們也希望可以同時帶回五代的角色,我覺得這是雙贏的狀況。」

《極地戰嚎 5》的主要邪教反派「伊甸」在這次也沒缺席,教主約瑟夫.席德躲在碉堡中成功的活過了核災,並在末日之後並聚集了殘存的教徒建立「新伊甸」,「新伊甸」的宗旨是拒絕所有的科技產物來回歸自然,像是不能用電腦、汽車、手機等等,只用他們必須要拿的東西。新伊甸和玩家所在的繁榮鎮中的生存者是沒有關係的,只是剛好都住在希望郡裡面,而攔路強盜是兩邊都搶,所以在新的敵人威脅之下,所以兩方都有需要對抗這個新的勢力,製作人透露,新伊甸會擔任一個很重要的角色,但繁榮鎮和新伊甸不能說是朋友同盟,只是兩方都為了生存。

製作人表示,對於玩過《極地戰嚎 5》的玩家來說,樂趣之一就是尋找5代的角色們的下落,5代的角色存在在非常多地方,有些人改變了,有些人活著,當然也有人掛了,有的在主線、有的在支線,有的在世界地圖會找到筆記本,或是尋寶任務都會有些角色的蛛絲馬跡,也有人離開了希望郡,看玩家花多少時間探索。此外會給老玩家舊地重遊,但是由於時空的變化有許多大幅改變。不過對於新玩家也不用擔心,事實上也不需要玩過五代才能理解,因為這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作品。

就試玩以及宣傳途中,我們也詢問核災後的世界為何如此綠意盎然,而非像是許多人概念中的一片荒蕪?James表示:「在最早設定的時候,我們問過很多有這些背景的專業人士,在現實有一種狀況叫做『超級返生』,例如沙漠很久沒下雨,突然下雨的話,那邊的植物就會長的非常快,這是其他末日類型的遊戲沒有的,也是《極地戰嚎》獨有的設定。

談到本次的關卡進行方式,製作人表示,在五代反抗值的設定是當時要對抗邪教,這一代主題是生存,大家都在建立家園,所以如何推主線都是在如何建造繁榮鎮的狀況下升級,例如把基地的武器庫、車庫、雇傭兵加強,在這次是基於基地升級的過程中就會推進主線,,比如拿到多少個專家點數,把繁榮鎮升級道什麼地步?要救哪些人回來?但是中間沒有必須的順序,直到最後雙胞胎就會找上門,最重要的地方是這一代沒有反抗值,也不會再支線中途強制要你做主線任務,所以玩家可以探索到自己想開始的時候再開始。

此外本次也新增「遠征」系統,「遠征」讓玩家前往美國各地的驚奇獨特地點執行撿拾物資的任務。透過你基地裡的「遠征」設施,你可以選擇一個「攔路強盜」目標,然後闖進去竊取裝滿寶貴製作材料的包裹,接著迅速離開。這些材料可讓你製作新武器、新載具和新裝備。「遠征」任務可以重複執行,但會愈來愈具挑戰性,且獎勵愈來愈豐厚。

我們也問到是否還保有多重結局的設定,製作人表示有關結局目前是不能劇透,但還是會有選擇影響的系統,有小有大,大的也許可以決定角色的生死,小的像是五代中約翰拷問妳的時候,你可以選擇說或不說。在玩家操作的角色上,可以透過獲得專精點數來解鎖技能,能獲得專精點數的方式方法很多,除了主線自然會拿到,還有「挑戰」項目、極限的尋寶任務、救援某些人質,有些很重要的素材拿到的時候會給你點數,還有一些地圖上的老照片,那些都是五代的原有地點,如果有對到相對的風景,這也會給點數。當然最主要的,還是在城鎮中升級武器。

最後我們也詢問製作人是否有推薦的玩法或武器,製作人表示:「我自己推薦的鋸子發射器,因為那個鋸子怎麼彈比較難預測,有時候會一下殺掉好幾個,有時候也不知道射到哪反而被敵人發現,但它沒有聲音所以很適合潛入時使用,最後會可以一次射出三發,配合狙擊手顧傭兵可以很好的把這個玩法融入,另外事情變的混亂的時候,我也喜歡用豬( 雇傭猛獸)直接撞敵人,可以更快的解決對手。」

關鍵字:極地戰嚎破曉

分享給朋友:

※本文版權所有,非經授權,不得轉載。[ETtoday著作權聲明]

讀者迴響